狂犬病
一、流行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RNA型。病畜及带毒的野生动物是本病的传染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唾液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0-15天,以及临床症状消失后6-7天,唾液中均含有病毒。主要通过咬伤的伤口发生感染。现代研究证实,也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发生感染。据报道,蝙蝠的唾液带有病毒,因此认为蝙蝠在狂犬病的传播方面起着重林的作用。犬、猫以及其它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对本病都易感染。实验动物中,家兔、豚鼠、小鼠等也能感染。人有较高的易感性。本病发生多由咬伤引起,所以游行链锁特别明显,以一个接着一个的顺序呈散发形式发生。一般春、夏季比秋、冬季发生多。
二、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与咬伤部位(距中枢神经的远近)和程度、唾液中所含病毒的数量等有关。最短8天,长的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犬、猫平均20-60天,人为30-60天。
1、犬:典型病例分为前驱期(沉郁期)、狂暴期(兴奋期)、麻痹期。
(1)前驱期:病犬精神沉郁,喜藏暗处,举动反常,不听呼唤。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稍有刺激便极易兴奋。异嗜,好食碎石、泥土、木片等异物。不久发生吞咽障碍,唾液增多,后躯软弱。咬伤处发痒,常以舌舐局部。前驱期一般为1-2天。
(2)狂暴期: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畜或咬伤自身。有的犬无目的地奔走,甚至一昼夜奔走百余里,且多半不归。由于咽喉肌麻痹,吠声变得嘶哑。此外,下颌下垂,吞咽困难,唾液增多。狂暴的发作往往与涫郁交替出现。病犬疲劳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站起,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斜视,见水表情惶恐,神志紧张。狂暴期一般为3-4天。
(3)麻痹期:病犬消瘦,精神高度沉郁,咽喉肌麻痹后,下颌肌、舌肌、眼肌也发生不全麻痹。病犬张口、垂舌、斜视,从口中流出带泡沫的唾液。不久,后躯麻痹,行走摇晃,尾巴垂于两腿之间,常倒卧在地。最后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麻痹期一般为1-2天。整个病程6-8天,少数病例可延至10天。 除上述典型经过的以外,也有兴奋期短的。甚至由前驱期直接转为麻痹期。称之为沉郁型狂犬病。经2-4天死亡。
应当指出,现时游行的狂犬病,以非典型病型为主,表现典型经过的很少。
2、猫:病程与犬相似。病猫常藏匿,不断鸣叫,刺激之则表现出攻击行为。病的后期,后肢发生麻痹。猫以狂暴型较多见。
三、病理 剖检无特征性变化。常见口腔及咽喉粘膜充血或糜烂,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肠粘膜充血、出血,中枢神经实质及脑膜肿胀、充血、出血。组织学检查,见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以及在大脑海马角,其次是小脑、延及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
四、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咬伤史,一般可以作出诊断。但由于相当多的病例呈现非典型经过,而且病犬在出现症状前10-15天即已从唾液中排毒,所以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将其拘禁观察2周以上。如无狂犬病症状出现,则不是狂犬病;若是表现狂犬病症状,应将其扑杀,采取脑组织(脑干、海马角、小脑、视丘)等做触片或切片,染色后镜检,如发现内基氏小体,即可确诊。内基氏小体在神经细胞浆内,呈圆型、椭圆形或梭形,为嗜酸性,用姬姆萨液染成红色,大小约为1-30微米。但检查不出内基氏小体,也不能完全否定狂犬病,这是因为有10-25%的病例查不到内基氏小体。此时,可通过荧光抗体法或生物学试验进行确诊。 在诊断时,应注意与伪狂犬病、犬瘟热等相鉴别。
五、防疫
1、对病犬、病猫应立即扑杀,不宜治疗:肉一委不能食用,尸体必须烧掉或深埋。
2、捕杀野犬、狼、狐等。
3、对军犬、警犬、家犬,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产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种是狂犬病疫苗,用于犬类及其他家畜狂犬病的预防;另一种是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供犬狂犬病预防用。
以上两种疫苗的用法、用量可参见说明书。现在推广使用犬用五联疫苗,仔犬在42、56、84日龄注射3次。幼年犬加强免疫1-2次。进口苗:唯一在国内注册的有英特威狂犬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