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饲养的龟龟中,有多少正处在“紧迫”中呢?
“紧迫”的表现有轻有重,简单的说,处在“紧迫”状态下的个体,其实就是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轻到仅仅是不活跃,食欲不振;重到各种并发症一起表现。但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避免龟龟陷入“紧迫”。
有关导致“紧迫”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环境不适
这里面有诸多因素,甲骨文论坛一直倡导的土养,阳光,半开放甚至散养,都是希望饲主可以尽量将龟龟的饲养环境布置的贴近自然,或者说更容易让他们适应其中。但很多环节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我们需要关注很多环境指标,比如温度,比如湿度,比如光照周期,UVB含量等等……环境温度太高龟龟就会遭受“紧迫”,环境太干龟龟同样会遭受“紧迫”,同样,长时间的持续光照,比如夜间使用有光热源,比如认为强制晒太阳,都有可能导致龟龟紧迫,对于某些品种,环境郁闭度不足(或是无躲藏处),也可能导致龟龟的“紧迫”。龟龟也是爬虫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所以为什么养爬的圈子里一直有句亘古不变的名言“养爬其实就是养环境”。不过很多如我一样,将龟龟视为宠物的饲主,可能在环境布置上还很难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这种前提下,只要龟龟状态无恙,健康生长,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更多需要关注的,还是龟龟的状态。但如果我们接手的是一只十分“紧迫”的个体,比如一些东南亚的野生个体,那么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环境上多做些文章了。
二、疾病
这是很多国外文献都会提及的内容,“紧迫”与疾病,在很多情况下互为相长。“紧迫”本身使疾病加重,疾病同时也导致个体更加“紧迫”。特别是在环境无法让个体放下戒备的前提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东南亚的野生个体会在人工饲养下持续拒食,反复烂甲,最后甚至会有寄生虫爆发等现象发生。而在国外学者对于陆龟幼体饲养的文章中,也会见到有对于“紧迫”导致幼体产生营养代谢障碍疾病的举例与描述。这是无论东南亚个体还是南美洲个体都会发生的囧况,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接手一只活泼健康的个体吧。
- 上一篇文章: 教您辨别刺山龟的性别
- 下一篇文章: 饲养龟龟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