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尾毒蜥,英文名为Gila monster,又俗称“希拉毒蜥”,遍布于内华达州南部、犹他州的西南部、加州东南部、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西南部及墨西哥。分布的高度由海平面到5100尺(1600公尺)高,栖息的环境有:沙漠灌木丛、半沙漠的草地、橡树、杜松树丛等沙漠区域,喜欢选择有峡谷或靠岩石斜坡处、地洞、老鼠骨骇堆成的洞穴做为躲藏处。
它们是属于一种中大型的蜥蜴,全长可达50公分左右,体重900~1200公克,其外形粗状短胖,亚成体身上有5道马鞍状黑色斑纹,尾巴也有4~5条黑色带状花纹,底色为鲜艳的橘色或黄色,吻部至两颊为黑色。身上的花纹会随着栖地及年龄而有差异,成年的网纹钝尾毒蜥,身上的带状斑纹会逐渐的变成不规则的网状纹路,有些个体的底色甚至偏红色,其头部、四肢、身体及尾巴都布满了粒状的鳞片,只有吻部及腹面有片状鳞片。
具有分岔的黑色舌头,它们吐出舌头的作用与蛇的吐信是相同的原理,藉由吐舌的行为来探测周围的气味,可判断食物的位置或寻找配偶等敏锐的嗅觉。另外其上下腭均有向内弯曲的牙齿,发达的下腭内藏毒牙,每个毒腺由许多的小毒叶组成,而每个毒叶都有各自的小管及出口,且都靠近牙齿,靠肌肉的收缩挤出毒液时,毒液便以毛细作用流到牙齿的沟槽,毒液为防身之用,其毒液中有很强的神经毒成分,被咬伤者会出现流血、肿大、意识不清、盗汗、心悸亢进、呼吸困难、麻痹、痉挛、呕吐、发烧等症状。
走进动物园的两栖爬虫馆内,由入口左侧沿着大厅的生态展示区开始参观,照着指示牌从湿地水域区、热带雨林区、温带森林区来到沙漠草原区,而钝尾毒蜥就是沙漠区中的第一种代表性动物。目前38号展示橱窗内,住着一对成年的钝尾毒蜥,体长都约有50公分,雄蜥小名叫小拍,雌蜥是小巧,它们的感情很好,时常会在同一个洞穴休息或睡觉。
不过,每逢11月份时,管理员有可能将它们撤离这个展示场,并选择一处较安静的场所进行低温控制,好让毒蜥进入冬眠状态,直到翌年的5、6月份,才会再度让它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38号展示场之所以会成为钝尾毒蜥的家,除了考量了其空间大小、采光度以及景观视野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符合了沙漠区教育解说牌上的说明。
另外,该展示场的参观动线上,有一宽敞的缓冲区块,安置了几只造型可爱的乌龟模型,常常能吸引许多游客停下脚步,或观赏或拍照,因此更能将人气聚集在这个最佳位置,好观看钝尾毒蜥。
两栖爬虫馆内所有的展示环境,只要与活体动物有关的事务,全都由负责照顾它们的媬母来设计及布置。这个工作除了要考虑整体环境必须符合动物的栖地外,还要了解温、湿度是否适宜、操作的空间是否足够,以及人员与动物的距离是否安全等问题。
以钝尾毒蜥约1坪大的展示场而言,最初是以阳明土及碎石当作底材,但这些材质很轻易地就遭它们挖开,后来就连部分封住的水泥都难以阻挡,它们照样会从旁边挖出洞,并躲在底层。开展后的3个月,让人伤了透脑筋,来参观的游客经常抱怨看不到动物,说真的,那时就连笔者自己都观察不到它们哩!后来历经3次的修改,才渐渐进入佳境。
最后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在底下先铺放两层砖块,再以发泡剂将所有的缝细填满,第二层则以混泥土铺约3~5公分厚,顺便固定人造仙人掌及其他植物。之后,以大石块营造出洞口向外的洞穴,同时用水泥固定,以免毒蜥挖开使石块移动或倒塌,并预留一处约一片加热板大小的空间,铺上水泥沙,安放加热垫,最后再将搅拌混合后的阳明土与沙漠沙,铺满整间场地约10公分厚,就这样才算大功告成。实验的结果令人满意,就算毒蜥再怎么用力的挖,顶多也只有10公分可动,最后还是会乖乖的进入特地为它们准备的洞穴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