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称:白尾地鸦
学名:Podoces biddulphi
异名:Podoces biddulphi Hume, 1874 ,
命名人及年代:Hume, 1874
英文名:Xinjiang Ground-Jay
物种分类:鸟纲、雀形目、鸦科、地鸦属
外形描述:体小(29厘米)褐色地鸦。嘴向下弯,具紫黑色短宽冠羽,颊及喉偏黑,眼先、眼圈、头侧及颈部皮黄,翼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辉光,飞羽大多白色,羽轴及羽尖近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重复的三音节chui-chui-chui声,最后一音上扬,另有快速而下抑的一连串低哨音。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分布仅限于环塔克拉玛干荒漠东至罗布泊的山麓地带海拔900~1300米有胡杨分布的一个环状范围内。
习性:栖居荒漠灌丛及多灌木的荒野。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栖于灌丛。
白尾地鸦是我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我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将白尾地鸦第一次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
【白尾地鸦 “生命绝地”的精灵】
1874年的1月10日,一名受命在新疆地区收集情报的英国军事间谍John Biddulph上校,在新疆巴楚地区以北低矮的丛林中,发现了一群形似松鸦而尾部呈白色的奇异鸟类。Biddulph上校是一个鸟类爱好者,他捕杀了这群鸟中的一只并将其制成了标本。不久,英国业余鸟类专家、著名政治家Allan Hume在仔细研究了Biddulph的标本后,将Biddul-ph发现的这种鸟归于地鸦类,并将其命名为“Biddulph地鸦”。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深入研究白尾地鸦。
自人类发现白尾地鸦的100多年以来,这种生存在塔克拉玛干的最大的鸟种数量不断减少。据Biddulph、Hume等研究者在巴楚地区的考察报告中显示,白尾地鸦当时还是一种“经常可以见到”的鸟类。然而,2004年的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目前,塔克拉玛干现存的白尾地鸦总数已不足7000只。作为濒临灭绝的鸟种,白尾地鸦已被编入了“亚洲鸟类红皮书”之中。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对白尾地鸦的保护工作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绝不是一种普通的鸟】
多年来潜心研究白尾地鸦的马鸣先生,在谈到白尾地鸦时,依然充满了疑惑。“白尾地鸦,绝不是一种普通的鸟!”是这位专家惟一能够下的断语。
白尾地鸦大概是地球上最不为人所知的物种之一,它的栖息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本身就是一个难解的谜。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极为封闭的环境:南北宽500~700公里,东西长800~1000公里,周围有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环绕。塔克拉玛干古称“莫贺延绩”,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85%的沙漠为流沙,被称为“生命的绝地”。这里年降水量仅为50毫米,而年蒸发量则达到了3200毫米以上,属于极度干旱地区。1月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而7月最高气温则达到了零上48℃,而地表温度可以超过70℃,鸡蛋都能被烤熟。在维语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唐代的玄奘法师描述此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自马可·波罗以来的外国探险家则无一例外地称这里为“死亡之海”。无垠的沙漠本不适于鸟类的生存,而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山地则限制了白尾地鸦向其他地方的扩张。但白尾地鸦居然选择了这里作为自己惟一的家园,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按照生物学的归类,白尾地鸦属于鸟纲、雀形目、鸦科、地鸦属,是乌鸦的远亲。白尾地鸦属于小型鸦类,体长29厘米,通体沙褐色,前额、头顶至后颈为黑色,泛金属蓝辉色。上体大部分羽毛为淡沙棕色,翅上泛桃红色,整体外形美观大方,因此当地百姓称为其“沙鹊”。而Allen Hume则在自己的手稿中称其为“鸦类中最华丽的一种”。
白尾地鸦在外形上的一个最大特征便是长有鼻孔须,据马鸣先生介绍,这是白尾地鸦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可以阻挡风沙吹入鼻孔。此外,不同于其他鸟类,白尾地鸦的翅膀短而圆,飞行能力较弱,一次飞行的最长距离也不过500米左右,但极善于奔跑,当地的维族群众又称其为“克里遥丐”,维语意思是“奔跑如飞”。
白尾地鸦的智慧,在鸟类中可谓出类拔萃。1998年9月,马鸣先生率领的考察小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发现了一只白尾地鸦。考察小组的成员将撕碎的馕片丢弃在路边,以吸引白尾地鸦的注意力。不一会儿,只见白尾地鸦很快便发现了馕片,在确定周围无危险存在之后,这只白尾地鸦并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有条不紊地将馕片运走,统一填埋起来,尔后迅速将残留的馕渣清理干净,不给其他动物和风沙留下半点机会。
白尾地鸦的巢大多在沙漠的红柳包或者红柳灌木群中,幼鸟由雌雄成鸟共同喂养,每小时喂3~4次,成鸟一天至少要回巢40回。因此,发现了成鸟的白尾地鸦,就不难发现鸦巢。2003年,马鸣及其考察队,在牙通古斯地区,就是用跟踪成鸟的方法,发现了一窝刚刚出生的幼鸟。
由于飞行能力弱,加上白尾地鸦属于留鸟,无大规模迁移的习惯,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白尾地鸦惟一的栖息地。白尾地鸦是全球有名的“狭布鸟种”,又被称为“沙漠鸟”,除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纬37度至42度、东经77度~90度、海拔800~1500米的沙漠地带之外,极少能够见到白尾地鸦。正是由于身处沙漠腹地,人迹罕至,人类对于白尾地鸦的了解非常之少;同时,对白尾地鸦的研究缺乏直接的经济价值,所以,长期以来对白尾地鸦的研究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白尾地鸦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详细地了解白尾地鸦的生存习性,只是模糊地知道它处于濒危状态。马鸣先生曾经通过各种检索系统查阅了几乎所有有关白尾地鸦的文献资料,但没有找到任何价值超过Biddulph、Hume等人的探险报告的文献。
“100年来,人类对于白尾地鸦的知识积累,依然没有超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的水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马鸣先生不无忧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