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学名:Propyrrhura couloni
英文名称:Blue-head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地理分布: 秘鲁东方、巴西东方、以及玻利维亚西北
繁殖方式:
卵生。在繁殖方面的数据也很少,蓝头金刚一年约可以繁殖2次,通常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26天,雏鸟羽毛长成需要12周。
习 性:
蓝头金刚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两三只一起行动,通常都是在飞行中被人看见。在森林中喜欢比较高的树木,然后沿着河流的路线活动,也喜欢在沼泽区有小树丛的地方活动,通常在干净有水的区域休息停留,叫声频率比蓝翅金刚鹦鹉(伊利格氏金刚)高但是比较柔和些,也很容易就可以听的见。
体形特征: 42 cm (16 吋)
在小型金刚鹦鹉中,最稀少、最不普及、身价最高的种类不外乎是知名度最低的神秘种类-蓝头金刚了,在90年代以前鹦鹉养殖界中人们对蓝头金刚所知极为有限,但自80年代起有合法到后来非法的走私鸟进口到欧洲后,其习性与相关信息才开始慢慢为养鸟业所熟知,所以其繁殖成果也多出现在欧洲,蓝头金刚其在野外处境相当艰难,由于他们栖地与分布小、盗捕情形严重、栖地破坏以及野外繁殖力低等种种因素,蓝头金刚的数量一直处于稀少且危险的地步,据悉野外现有 总数量约在100~200只上下,在高利润的盗捕贩售至国际间恶行下(国际间价位相当高,欧洲繁殖场售价多在一万多美元以上),数量更是日益下降,它们与一般金刚较为不同,其面部裸面部位呈灰黑色,但 幼鸟时期仍是呈现白色裸面,此一特征会随年纪增长而改变,近来《华盛顿公约》也再度针对数种鹦鹉种类作加强保育行动与落实的申令,而蓝头金刚则为其中一样重点鸟种,由此可见其稀有与珍贵。
整体概述:
蓝头金刚多被发现栖息于潮湿低地、长绿树林、丘陵地、河域旁与开放性森林区中,偶尔也在人类的村落或小镇被发现踪迹,群居性不强,大多两三只一起活动,常出现于集水区觅食与活动,它们也是南美洲最不容易在野外看到的金刚鹦鹉之一,所以其自然生态以及野外族群的相关记载与资料相较于其它金刚鹦鹉少了许多,野外繁殖季始于春天。
蓝头金刚同于一般金刚鹦鹉,需要较高热量与多样化的食物种类来维持良好健康,坚果类、种子类、蔬果类都是必备的日常食物,搭配适量的高品质鸟饼干与维他命等营养添加剂会使它们更加健康,人工繁殖的蓝头金刚容易驯服且相当健壮,适应力良好,与一般金刚鹦鹉一样很爱啃咬且破坏力强,饲养者多会提供树枝木材供其咬嚼,适当的洗澡会保持其羽毛色泽及健康,蓝头金刚适合养在较宽敞可供飞行的鸟舍里,饲养方式与同体型大小的金刚鹦鹉相去不远(如蓝翅、栗额、红腹金刚等)。
繁殖:
蓝头金刚的繁殖成果是非常少见的,主要因素还是数量太少且多在欧洲地区,其价位高昂也是原因之一,笼养鸟繁殖季大多起于春天,一年可繁殖2次,有些亲鸟会全年繁殖,繁殖期时公鸟明显变的有攻击性与侵略性,繁殖者多使用一般木制直式巢箱(12x12x24),一窝约产2至4颗蛋,孵化期约26天,幼鸟约3个月后羽毛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