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称】 黄额鹦鹉
【又 名】 黄冠鹦鹉
【拉丁学名】 Cyanoramphus auriceps
【英文名称】 Yellow-fronted Para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分别为23到25公分不等(9到10吋),约在28cm左右,同一种颜色的鹦鹉雌鸟略小,头部和鸟喙也略显狭窄,雌鸟和幼鸟相比雄鸟颜色略浅。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Forbes' Parakeet(Cyanoramphus. a. forbesi)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翅膀内侧覆羽均为黄绿色;前额有一小块红色延伸到眼睛附近;头顶为金黄色;背後下方两侧均带有红羽;翅膀飞形羽外侧为蓝紫色;鸟喙为浅蓝灰色,尖端黑色;虹膜红色。幼鸟前额的斑纹颜色较深;虹膜浅\红棕色。
这些有着饱满的浓黄色额头的鹦鹉是新西兰特有的种类。在本土和岛屿的北边南边和奥兰岛及400公里外的stewart岛均有分布。它们喜欢在森林密处高高的枝叶上聚集,互相擦洗羽毛。在这些地区黄额鹦鹉的分布还是比较稠密的。近年这种鹦鹉也稀少起来,在新西兰的查塔姆岛(chatham)已不常见了,只有在岛的深处才能寻找到其踪影。同是新西兰的Cyanoramphus鹦鹉 它与红冠鹦鹉的不同是黄额头下的一块红斑,不沿眼睛方向扩展。
栖息环境和习性:黄额鹦鹉主要栖息于各种高度的森林,尤其是幅员较为广泛的森林地区;岛上的灌木丛林地;偶尔也会前往果园和农耕区。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於树木最外侧的枝干上活动;因为要提防小型的掠食者,所以他们比较不常到地面活动;在一些比较没有天敌或是掠食者活动的岛上才会到地面上来觅食;他们大多一整年都会待在筑巢地点的树木附近,戒心并不重,可以在有限的距离内接近。叫声和红顶鹦鹉(Red-fronted Parakeet)十分类似。
食物:黄额鹦鹉主要以植物嫩芽、花朵、种子、昆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新西兰南部和北部的岛屿、一些邻近沿海的小岛。
【繁 殖】
kakariki这类鹦鹉在人类的干涉和保育下繁殖很有成效,1958年在保护区仅有的103只红冠鹦鹉仅仅六年时间,数量就上升到2500只。而橙冠和黄冠要少一些。
在野外自然界中没有大的种群,以极少的家庭式成员在一起生活,通常集聚在树林中,有时栖息在树洞里,常在有苔藓的地面上用羽毛、杂草絮窝,每次下5至9枚鸟卵,亲鸟喂养期为20天左右。
人工养殖:用一个3.6米长×0.9米宽×1.8米高的木箱,另外要有一块空地提供给亲鸟作为活动空间。小鸟出壳后要将雄鸟和幼鸟分开,雄鸟有杀子行为。人式喂养这种鹦鹉不是很困难,一些混合的植物种子、苹果、梨、葡萄都可以作为它们的食物。食性:以种子、水果和昆虫为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