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蛉又名小黄蛉蟋、麦杆黄蛉、苏州黄蛉、白金蟋、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昆虫,由于它全身黄色,体形比大黄蛉小,因而得小黄蛉之名。
此小昆虫外观娇小玲珑,体形细窄,体长仅0.6~0.7cm,通体金黄色或麦杆色,有光泽,形同一粒小的黄金瓜子。随着虫龄增长,体色也逐渐加深,光泽随之消失。
小黄蛉头部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近方形,全身密被细毛。雌虫前翅短,不到达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较狭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雌虫、雄虫的尾须都很细长,有0.25cm左右。雌虫的产卵管呈弧形向上弯曲,长0.2cm左右。
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鸣声最优美的被鸣虫爱好者称为“黄金蛉”,意思是赞誉它的鸣声圆润悦耳,犹如金蛉摇动时发出的声音。
此虫的触须较长,可达1~2cm,相当于其体长的2~3倍。它的后肢也很细长,超过它身体的长度,在诸多昆虫中独具瘦长清秀之美。
小黄蛉喜欢栖息在芦苇丛、茅草丛、茂密的灌木丛中、河岸边上的杂草丛中,喜爱空气潮湿些的生活环境。它以植物的嫩叶为食,常将卵产在草或树枝的茎上,因而在稻田、芦苇滩、湖荡边上的杂草从中都是它大量发生的场所。
此小鸣虫1年可发生2代,每年在天气炎热时便可见到。它生命力很强,不太需要照顾,寿命很长,平时饲养只需喂些南瓜、苹果、米饭粒和嫩菜叶,带有一定水分即可,食物要每天换上新鲜的。到秋天气温下降时,需要注意保温工作,宜移于室内喂养,天气晴好时,可置于阳光下让它晒晒太阳,晚上可置于枕边过夜,因床上的温度比其他地方高,适于它的生存需要。
小黄蛉第1代在7月底至8月初羽化为成虫,此时即可日夜不停的发出轻缓而柔和的“叮——叮、叮、叮......”的叫声,独特而动听。
它的第2代在10月底11月初羽化为成虫,此时可能因气温较低的关系,已不太鸣叫,只是偶尔叫一两声,鸣声也较低沉。进入寒冬季节时,成虫即躲藏在水生植物的枯叶丛中,蜷缩着身躯,避寒越冬,直到第2年4~5月,才又开始活动、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