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蟋蟀,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干燥虫体可入药,性温,味辛咸,有毒,功能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同科有“油葫芦”,大棺头蟋等。因在地下活动,啃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农业害虫。
蟋蟀虽然是害虫,但它小巧、玲珑、俏丽、好歌、善斗,成了人们的宠物。我国玩蟋蟀历史久远。不仅皇帝玩过,达官贵人玩过,平民百姓也玩;北方有人玩,南方也有人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有玩蟋蟀引发一个奇异的故事,读后令人深思。据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的后宫女性把蟋蟀装在小金笼里,放在枕畔听其鸣叫,后来试着让它们相斗取乐,赌输赢。《负暄杂录》记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
乐清一带蟋蟀土名叫“蛟龙”,因其翅膀的花纹是麻花状的,颇似一条微形小龙。另一种纹路平直,不会叫的,雌的,人们称它“蓑衣披”。
农村的小孩,小时候都有过玩蟋蟀的经历,在小麦即将成熟时,大地碧绿一片,幽静的旷野不时传来蟋蟀清脆动听的鸣叫声,小家伙爬出田头地垄,隐匿于草木繁茂的洞穴中,乱石瓦砾下,翅膀立起,靠两片翅膀振动,发出洪亮的“曜曜”声。捉蟋蟀,虹桥一带叫扳蛟龙。捉蟋蟀人步子轻盈,悄悄地循声而去,机灵的蟋蟀一见人影或闻一点声响,即刻消音,退回洞穴或跳跃逃脱,捉者五指并拢微弯往地一扣,笼住蟋蟀,往往动作不利索的,就会把它压成肉泥。缩回洞穴的蟋蟀,以细草棒往洞内撩拨,蟋蟀受刺激,蹦跳而出,被抓。
斗蟋蟀,是童年不可多得的乐趣,在地上挖一条比食指略长一点的沟,其深度可让一只蟋蟀自由出入。沟的一头挖成一个半圆形,只可踞一只蟋蟀,但能转身。沟槽盖上一块平直的小砖块,一只蟋蟀先进入,到底后顺着半圆形转身,头朝外而“坐洞”。然后放进第二只,让它们在槽里争斗。如果,第二只蟋蟀槽内踌躇,主人以细草棒触动它,鼓舞勇气。斗败的蟋蟀,主人将它放置手中,双手靠拢,十指合围,筑成一条通道,让蟋蟀溜几个来回,俗称“放马”,放回槽中,陌路相逢,重新厮杀。
虹桥一带黄塘溪头的蟋蟀名气最大。在淡溪水库未建以前,这里流水淙淙,茅草丛生,溪石罗列,这里出一种叫“黄头颈”的蟋蟀,个大健硕,战斗力强,很受人青睐。每年在这里捉蟋蟀的人很多。童年我和村里的几位要好小伙伴跑了十多里路去过一次,扳了多少卵石,探过多少洞穴,未见黄头颈的影子,捉几只普普通通的回家。
爷爷家有一个半亩大的院子,除了一块作为晒谷场外,其余种上蔬菜瓜果,还有一棵枣树,一棵柚子,几棵棕榈。夏天夜晚纳凉时,院子里蟋蟀异常活跃,发出阵阵鸣叫声,像是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催眠曲。对于少年的我,那不是催眠曲,鼓噪得心乱手痒,蹑手蹑脚去捣搅一下,也许能逮到一只“大力士”。警觉的爷爷奶奶一声呵斥,乖乖地又躺回竹床上。你小子不要命了,北村某某家的儿子扳蛟龙被小蛇钻进鼻孔。说得活灵活现,令人胆寒。我只好望着满天星斗叹息。只得求助邻居大朋友、看牛的小朱捎几只过过瘾。
装蟋蟀有玻璃瓶、火柴盒、小铁皮盒等,在盖子上穿几个小孔,让蟋蟀透透气。夜间这小生灵醒着呢,不时展翅高歌,伴我入眠。上小学时,我把蟋蟀带到学校,上课时,这生灵突然唧唧歌吟,同学们转眼相视,上语文的周老师循声而至,我老老实实地从抽屉里拿出铁盒子,少不了一顿批评。从此断了养蟋蟀的念头。但观斗蟋蟀的嗜好不减,常常观看人家的蟋蟀打架,并现场助威。现在想想,仍时时留恋有蟋蟀的顽童生活。
- 上一篇文章: 教你学会蟋蟀的饲养技巧
- 下一篇文章: 饲养蟋蟀最适宜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