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池塘鱼病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消除鱼病传染源
池塘是鱼类生存的场所,彻底清塘,改善池塘的环境条件,是预防鱼病和提高鱼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1.1清除池塘里的淤泥草。
初春解冻后,排干池水,修整池堤,疏通管道,清除池底过厚的淤泥和杂草,不但可以将淤泥中残存的饵料碎屑,鱼类粪便和各种病原体等清除干净,还可提高池塘贮水深度,改善池塘环境,扩大鱼类活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效益。
1.2药物清塘
目前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
1.2.1生石灰清塘,如果干法清塘,平均水深10cm,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0~75kg.若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m,每亩水面用125~150kg.将生石灰化浆洒遍全池,7~10天后可放鱼。
1.2.2漂白粉清塘。使用漂白粉须带水清塘,使池水呈20ppm浓度。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全池泼洒。一周后即可放鱼。
鱼池经消毒,可杀灭和消除水中的各种病原体,中间寄主螺、蚌,以及青泥苔、水生昆虫、野杂鱼、蝌蚪等鱼类敌害,从而减少或杜绝鱼类病害的发生。
1.2.3水源:水源充足有保障,水质良好,无毒,无味无污染,符合国家养殖用水标准,注水口要设栏鱼栅,防止杂草污物及野杂鱼入池。
2、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药物预防。切断鱼病传播途径
2.1鱼体消毒
在苗种分塘、并塘、换水、放养前和入越冬池前,都要进行鱼体消毒,用3%~5%的盐水浸洗5~10分钟,彻底切断病原体对鱼的传染和侵袭途径。
2.2食场消毒
主要采用食场挂袋消毒法,用细纱布袋装入漂白粉100g,挂在饵料台上沉入水下5cm处即可,使鱼前来吃食时达到消毒预防疾病的目的。
2.3饵肥料消毒
如果是青饲料,可将青饲料放在6ppm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20分钟后再投喂。若是施肥,每500kg粪肥加入120g漂白粉拌匀经过充分发酵后再施入鱼池。
2.4工具消毒
养鱼用的各种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因此,小型工具可放在10ppm浓度的硫酸铜或漂白粉溶液中,浸泡5分钟以上,大型工具可在阳光下曝晒灭菌。
2.5全池药物泼洒
在饲养期间和发病季节,可定期和不定期用药物全池遍洒,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应使用农业部颁布的5070~2002低毒高效健康环保型渔药,杜绝使用违禁药物。漂白粉每半月一次,用量1ppm,或用其它环保型渔药预防和治疗鱼病均可,达到预防和治疗鱼病的目的。
2.6其它预防措施
可将药制成药饵投喂或利用中草药拌入饵料中预防鱼病。如10kg的鱼每天用大蒜素50g与20g食盐拌和成药饵,连喂3~4天;抗菌素,每10kg鱼用20~50mg,连续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均可起到消炎灭菌作用,其效果都很好。
2.7强化检疫工作
苗种及商品鱼的进出,必须实施检疫,阻断和杜绝病原体的传播,从而减少或避免鱼病发生。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饲养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细致的工作,是搞好鱼类养殖,促进健康生长,提高池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效的保证。
3.1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注意养殖水域环境卫生,增强防病意识。保证水源充足无污染,保持池水肥、活、嫩、爽,溶解氧充足,水质的理化性状均符合水产养殖用水的国家标准,使鱼类有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生存空间。
3.2科学放养
放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苗种,保持合理的密度。合理的密度可促进个体生长潜力,提高群体产量,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3.3加强管理
观察水质变化,检查鱼的吃食及活动情况,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发现鱼池有病鱼或死鱼要及时捞出,认真检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防止其它鱼类继发感染。
3.4科学投喂
采取“三看、四定”投饵法。鱼饲料必须新鲜,营养丰富,适口性强。要“看水、看鱼、看天”施肥,做好“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保证鱼类吃饱,活动正常,健康生长。
3.5提倡健康养殖 发展优质高效渔业。
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渔业,综合立体的生态渔业,高雅时尚的休闲渔业,集约高效的现代渔业。有效利用水域空间,投放优良纯正的名特优新品种,合理搭配品种比例。适宜的比例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优化养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养殖群体的免疫力,减少鱼病发生,生产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安全、优质无公害的水产品,确保养鱼生产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文章: 再论观赏鱼类鱼病的探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